古代科举从童生到进士,是读书人求取功名唯一途径,从童生到进士,必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类考试优秀者方有可能达到问鼎进士的目标。
童生
“童生”是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参加童生试是读书人进入科举必不可缺的第一关(步),有不少人终身止于童生,而不能向前一步。
生员/秀才
通过院试的童生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为唐代时候的称呼。明清代时统称秀才。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
宋代秀才是一种名衔,有一定文化的人,不需要考试即可称之。明清时代秀才得之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名为学道)监督考核。
举人
举人原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之以“举人”称被荐举之人。
眀清时生员参加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乡试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也俗称孝廉。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举人始意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贡生/监生
贡生是指从乡试考试中没有考取举人的秀才里选拔优秀者进入国子监学习的读书人,也称监生,其级别高于秀才而低于举人。
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分称贡生和监生。贡生有六类: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贡生本质上还是秀才,相当于举人副榜。
监生有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监生是贡生的另一种叫法。监生学习期满后,可由礼部直接选拔任命官职。监生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贡士
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
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高两级。
进士
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参加殿试,会自动成为进士,因有不成文的规则: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所以凡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张榜宣告成为进士,仅是排名先后而已。简单地说,殿试就是以皇帝的名义,根据殿试成绩高低,安排进士名次。殿试次日读卷,又次日判行分为三甲(三等)放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限五至七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附:常见于史料、影视作品、文学小说中的贡生有多种表述,让人眼花缭乱,现将收集的贡生的种类归纳如下。
1、恩贡,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除岁贡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比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
2、岁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3、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
4、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是每个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
5、副贡,乡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乐中会试曾设副榜,嘉靖中设乡试副榜,准作贡生。清朝定制为各省学政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增列的优秀落榜名单,入国子监读书肄业,称为“副榜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