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我的布隆迪情怀,布隆迪圣鼓

时间:2024-07-27 12:30:06

在我的外交工作经历中,曾有13年的非洲常驻。我热爱对非工作,好感非洲这片热土和对中国友好的非洲民众,有幸把自己成长和工作的大好年华交给了中非友好事业,我无怨无悔。

我曾两次常驻东非小国布隆迪,尽管曾遇到过子弹头都能飞进办公室的战乱,但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出使三年多的岁月里同当地民众和官员,尤其是与前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的交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布隆迪是一个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小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分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国”之称。

现在人口1100万,由胡图(84%)、图西(15%)和特瓦(1%)三个部族组成。胡图族属于本地的农耕民族,勤劳简朴能吃苦;图西族属于游牧民族,个子英俊漂亮,聪明利落。

布隆迪官方语言为基隆迪语和法语,国语为基隆迪语,部分居民讲斯瓦希里语。居民中61%信奉天主教,24%信奉基督教新教,3.2%信奉原始宗教,其余的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教。

我第一次到布隆迪是1988年4月,这也是第二次到非洲常驻,第一次常驻是1979年9月至1984年12月在马里共和国。再次来到这片热土还是充满着好奇,亲临其境,深切体会到了中国和非洲源远流长的友好情谊。

布隆迪是典型的农牧业国家,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虽位于赤道南边,但由于多山且平均海拔较高,常年气温都不是太高,而且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很好。

布隆迪蕉农

走出布琼布拉国际机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绿,机场路两旁有成片的香蕉林、棕榈树、芒果树和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风光旖旎,景色秀美。

放眼望去,不远的山上到处都是青翠挺拔的香蕉树和其它果树,果树旁边可看见一处处瓦楞铁房子和泥土屋,真应了当地流传的谚语“一丛香蕉树下就有一户人家”。在布隆迪民间有传说,人们都愿意把房子盖在山上,远离大湖,以免看见湖里的“水怪”招来灾祸。

使馆接机的同事告诉我,道路左边有中国援建的朗达农场,右边是英波平原。中国援建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多年来一直为这一带的水稻种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是当地的耕作方式比较原始落后,产量收成都很低。

官邸俯瞰图

大使馆位于一个山坡上,居高望远,首都布琼布拉市和市郊的坦噶尼喀湖风景尽收眼底。

坦噶尼喀湖是非洲最深的湖泊,也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湖面宽阔,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当地居民在湖滨地带种植稻米、木薯、番薯、高粱、小麦、谷子和豆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是咖啡、棉花、油棕、烟草、除虫菊、腰果、剑麻、蓖麻等,尤其是剑麻种植地区广,收获量大。

我国大使馆与总统官邸毗邻,离使馆大门约100米可看见威严的站岗哨兵。使馆占地面积不小,办公楼是很多年前的建筑,外表陈旧,馆员居住的宿舍楼也比较简陋。但经过历任大使的辛勤建设,院子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犹如热带花园一般,常年花开飘香,小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布隆迪历史久远,命运多舛。据资料记载,早在16世纪中叶就建立了封建王国,1890年成为德属东非的一部分,1922年成为比利时委任统治地,1946年联合国将布交由比利时“托管”,1962年7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布隆迪王国。1966年11月28日米歇尔·米孔贝罗发动政变废黜国王,成立布隆迪共和国。

布隆迪的小镇风光



布隆迪是内陆国家,境内也多高原和山地。



皮埃尔·恩库伦齐扎





在长久的历史和传承中,布隆迪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民俗,诗歌散文和口传文学里颂扬的是和平和勤劳的社会民风,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甚至舞蹈形式也各具特色,称得上是千姿百态。

传统上,有的文化习俗只属于女性,有的则只属于男性,充分反映出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布隆迪人认为他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布隆迪鼓舞队在表演。图源:作者供图



布隆迪鼓舞队在表演。图源:作者供图

人们看到的圣鼓可不是一般的鼓,全部是用布隆迪中部所产的一种圆木制成,木质坚硬结实。他们将圆木锯成一米多长一段,从一头将其掏空蒙上牛皮,另一头是实心的,鼓壁厚度和皮子的大小决定鼓的声音,老艺人凭经验可以进行调整。

这样一个鼓制成以后由于是实木的,重量很沉。表演用的大鼓重量可达45公斤,最小的鼓也有3公斤。当十几位鼓手头顶40多公斤重的大鼓、在手持狩猎长矛的长者带领下赤足从草丛中走来时,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古老乡村艺术就展现在人们面前。

表演者有老、中、少,但皆为男人。他们身着红白或绿白相间的袍式民族服装,头、臂佩带珠带,头顶大鼓,边敲边小跑着上场。头顶大鼓仍然能做出踢腿、跳跃等高难度动作,阵势甚为壮观。接着他们围成半圆,放下大鼓,开始表演。

首席鼓手以有力的身体动作,带领众鼓手敲击出洪亮、浑厚、令人震撼、富有强烈穿透力的鼓声。随着鼓点的节奏,鼓手以各种不同的动作、姿态时而轮番亮相表演、时而旋转鼓舞。鼓声节奏复杂、音乐热情激烈,犹如雷声隆隆,震天动地。

布隆迪鼓舞队在机场迎宾表演。图源:作者供图

鼓手们表演的舞台通常为一块平地,有时地面上会有很多石头子,但他们赤脚蹦跳、空翻、腾挪,欢快利落的节奏感和扎实的基本功让这些动作看起来大方刚劲、奔放有力,将非洲原野的粗犷与豪爽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逢重要节日、盛大活动或迎宾仪式圣鼓舞都必不可少,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置身其中,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据说真正的布隆迪圣鼓手只能是布隆迪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生活在布隆迪,懂当地土语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圣鼓的旋律。年轻人们经过遴选组成鼓队,要经过长期、艰苦的专门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鼓手。

我喜爱布隆迪的鼓舞,每每亲临现场领略这舞蹈的刚劲和激越,或听到从远处传来那雄浑和震撼的鼓声,心里都激荡出深深的撼动。

当地民众

我在使馆从事行政外勤和对外文化工作,当时年轻,坐不住,总喜欢到处跑跑颠颠,尤其对学习驻在国文化及做文化交流工作有较高的热情。事实证明,领导的这样安排也正合我意。

布隆迪人淳朴开放,对外来文化也乐于接受,且各个阶层都喜欢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到大学去与学生们交流,向学校赠送书刊和文化用品。每年国庆节前夕,到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中心观看反映我国建设成就展览和电影的观众络绎不绝。

我印象最深的是到外地去给老百姓放电影。布隆迪素有山国之称,到处都是山。山路弯弯,大都是人工开出来的土路,有的崎岖难走,有的狭窄险峻,汽车勉强能够通行,遇到两车迎面而来要错车时就比较费劲。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一般选择离首都不远或道路相对好走的地方去放映。

大使馆庭院比较大,环境卫生和花草树木的维护管理任务很重。我们一直雇佣6-7名当地雇员来从事这些工作。说是当地,其实他们都是翻山越岭徒步而来,一般离使馆都有二三十多里地,需要翻过七八个山头。

雇员们都很珍惜在大使馆的这份工作,有的连续干了很多年,迎来一任一任的大使,送走一批一批老馆员。他们对使馆很熟悉,与使馆的工作人员相处和睦,大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听说我们要到外地放电影,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去自己家乡放映。

当地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坐在公路边

放电影是一项技术活,我是在第一次驻外的时候学会的。这次放映,我们准备从国内发给使馆的影片中,挑选一些有法文字幕、对白不多、容易看懂的,尤其是反映农村生活或一些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的武打功夫片。去放映前,让雇员同当地负责人打好招呼。将需要的设备准备好后,当天下午顶着西下的太阳出发。

布隆迪的山区都比较偏远,没有通电,我们需要自带汽油、电影放映机、小型发电机、银幕、影片等,由雇员司机开一辆小皮卡车拉着,在前面带路,我和使馆三名工勤馆员开着办公室一辆小车紧随其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来到山沟之间一片漆黑的空旷地。当地老百姓早已从四面八方赶来,热切的期盼着我们的到来。

我们立即按分工开始工作,工勤人员安顿好发电机后就送电照明、播送中国音乐,雇员们飞快地把放映的银幕架起来。我和前来迎接的当地负责人寒暄后,通过喇叭用法文向大家介绍我们来自中国大使馆,并简要讲解了中国和影片的内容。

老百姓们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不多,大都不懂法语,只能通过负责人翻译成当地的基隆迪语。放映时几乎鸦雀无声,大家都屏住呼吸好奇的观看。当影片进入高潮,特别是武打片打斗激烈,正义战胜邪恶时,全场欢声雷动,有鼓掌狂叫的,有吹口哨、高喊欢呼的,欢声笑语在山谷里久久地回荡着……电影散场时,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山路崎岖

放映结束,我们抓紧收拾设备开车原路返回大使馆。由于走的是唯一的一条山路,常常是遭遇大雾,能见度有时只有十几米,只能两车保持安全距离往前开。有的路段很窄,路面长着草,加上大雾根本无法看清。说实话那时候是有点恐惧,也害怕有大型动物冒出来。我们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硬着头皮走了不知道多少时间,到了山下才走出雾区,回到使馆常常是凌晨了。

每次出去放电影都觉得很富有挑战性,尽管有后怕,但是心里都很高兴,很有成就感。最高兴的是使馆的雇员,说家乡的人们都夸赞他们,觉得特有面子。

2009年4月10日,曾宪柒大使与布隆迪现任总统恩达伊施米耶(时任总统军事办公厅主任、军队副总参谋长)合影。图源:作者供图

布隆迪与中国距离遥远,当地的民众除了喜欢本国的民族文化,他们还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包括边远山区的农民也表现出对文化的热爱。

如果说观看武打电影是出于看热闹,那么观看我们的展览和反映农村的影片,他们能看得懂、明白其中的意思并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

此外,还经常有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不辞辛苦,远道而且大都是徒步来大使馆索求书刊,除了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我想这里面也包含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我第二次常驻布隆迪是2007年2月至2010年9月。如果说第一次去布隆迪常驻是我自己的选择,那这一次就完全是组织上的安排。

曾宪柒大使在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办公室。图源:作者供图

我被任命为驻布隆迪特命全权大使的消息是在上级组织部门对我进行考察谈话时得知的。外交部干部部门对人事任免消息历来是守口如瓶,我曾在那里工作多年,深知有关保密规定的严格,对自己的安排去向从不敢打听,一如既往的服从组织的调遣。

阔别15年后又回到赤道南边的这个非洲小国,说来我与布隆迪真是有缘分。我的祖籍是广西,我国援建的穆杰雷水电站和布琼布拉卡蒙盖手工业培训中心,就是由广西完成项目实施的,至今培训中心的专家还是由广西派出。

穆杰雷水电站。图源: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公众号

穆杰雷水电站是我国政府援建的重要成套工程项目,1977年由广西水电工程局建筑公司负责开工建设,1982年竣工。水电站位于布隆迪西部河流穆杰雷河的下游,距首都布琼布拉市约25公里,装机容量为8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4200万度,这项工程为布隆迪提供约30%的电力。

当时电站建设工作小组组长李海来自广西大化水电站,是一名框架结构工程专家。1978年4月19日早上,工人们乘坐装满施工板材的卡车由进场路准备进入坝区施工,由于山路崎岖,车辆突然从路边翻下山沟。

李海烈士墓。图源: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公众号

驾驶室的三人中,司机和副驾驶得以及时跳车,但坐在中间座的李海却随车滚下了山崖,不幸罹难,年仅48岁,把生命献给了中布友好事业,长眠于布隆迪青山里。每年清明节,大使馆、布政府代表、在布中资机构和华侨都去李海烈士墓举行祭扫活动。

穆杰雷水电站是中布两国间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兄弟般的友谊象征,至今仍然担负着主要的供电任务,为布隆迪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藤编专业培训班学员

卡蒙盖手工培训中心

卡蒙盖手工业培训中心技术援助项目始于1985年的卡蒙盖手工业培训中心青年培训项目,是一个公益性的职业教育机构。项目是通过技术援助为布隆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他们谋生就业,解决温饱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国专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藤、草、木等自然资源,开展两年一期的技术培训工作,教授当地百姓竹编、藤编、草编、竹家具、木工、服装、刺绣等为主的手工业生产技能,并提供相应的设备、工具。

通过技术合作传授当地青年先进的手工艺生产技术,全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帮助当地青年获得生产技能,扩大再就业途径,累计已培训学员近六百人,培训中心在布隆迪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在任期内曾多次去穆杰雷电站和卡蒙盖培训中心看望慰问在那里实施技术合作和培训的中国专家。

2007年3月5日,曾宪柒大使与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合影。图源:作者供图



2015年5月17日,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在首都布琼布拉出席记者会。



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视察中国在布承建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布隆迪局势动荡不安,一直遭受着层出不穷的战乱,饱受创伤。1996年又因政变受到了西方国家长达三十个月的经济制裁,来自国外的援助基本停止。外忧内患,国内的难民问题和气候因素导致经济形势严重恶化。

恩库伦齐扎虽然在民族屠杀中失去了多位亲人,但当选总统后,他能以远大的目光和宽大的胸怀,身体力行,平抑冲突,将布隆迪带出战争泥潭,消除仇恨,引导民众共同为实现国家的安定与和平发展而努力。

自内战结束后,布隆迪国内再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恩库伦齐扎致力于国家经济恢复重建,优先发展农牧业、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安置回归难民,努力维护社会安定,并制定、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

随着国内稳定的实现以及国际援助增加,布隆迪经济稳步发展,每年的增长都超过4%。布隆迪农业人口占比90%。恩库伦齐扎执政方向明确,步伐稳健。政策方面向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倾斜,力求实实在在的解决民众的吃饭和收入问题。

他率先垂范,亲自到乡下开垦土地,种植谷物、蔬菜。他尤其喜欢种植鳄梨,被一起劳作的农民称为“鳄梨总统”。每年的收获季节,他都让家人给大使馆送来几筐自己种的鳄梨、香蕉、玉米、木薯、红薯,与我们分享他们在官邸后院里栽种的劳动成果。

2009年9月18日,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在基特加会见曾宪柒大使。图源:作者供图

恩库伦齐扎执政亲民,经常深入农村和山区,几乎每个周六都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在耕作的土地里和建筑工地上,经常看到他和民众一起劳作的身影。

2009年9月的一天,我因有急事要与恩库伦齐扎总统约见,当我按时间到达位于政治首都基特加的总统官邸时,他身上穿着一身运动衣脚上穿一双长的雨靴子,已经在大厅里迎候我。可能是看到我有些惊讶的表情,他连忙笑着对我说:“不好意思,大使阁下,我们见面后我要到下面村子,与民众一起参加修建灌溉水渠的劳动。”我们随即落座。

交谈完毕将我送出官邸,我再次感谢他拨冗接见,他却握着我的手认真的对我说:“大使先生,我已经跟典礼局长打了招呼,中国大使什么时候来见我都可以,不用给外交部发什么照会去申请。那是欧洲人定的规矩,让他们去执行吧。”说完他就登上一辆吉普车直奔工地。

在布隆迪很多人都知道,恩库伦齐扎体育天赋出众,从5岁时开始踢球,青年时期曾是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中学和大学时都是校队前锋。

在布隆迪大学任教时,他作为教练,组建了一支名为体育联盟的足球队,成为布隆迪最好的球队之一。恩库伦齐扎曾创办一家足球学校,培养了600名青年球员。

除了足球,他还热爱自行车运动,经常骑车出行,借以展示亲民形象。有一次,我与他并排骑行。因前面有摩托车开道,我们的骑行畅通无阻,他时而直起腰来与我谈笑风生,时而双手离把做些动作,彰显他高超的骑技,引来道路两旁民众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

恩库伦齐扎认为体育是团结国民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工具,还提出了“体育治国”的方针,倡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带动全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2010年5月12日,布隆迪总统设家宴为曾宪柒夫妇离任送行(右起第三人为刚离任的驻布大使李昌林(时任驻布使馆政务参赞)。图源:作者供图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与布隆迪两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作为长期友好国家,中国多年来对布隆迪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援建的学校、医院、水电站等项目都贴近民众,且适合布隆迪国情需要,为布隆迪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中国农业专家杨华德(左一)、罗时德(左三)在水稻示范田里指导布隆迪技术人员和农民。图源:国际在线

考虑到布隆迪的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与广西很多地区的情况相似,我曾设法推动广西与布方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2009年广西科技厅派出了农业专家团队,带着自己培育的水稻、玉米等良种到布隆迪进行试验种植。他们的工作热情很高,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与布方农业部门对接,积极商讨改善农业生产、提高种植产量的措施,探讨开展双方合作的途径。

为协助布方制定农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对农牧业生产及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后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向布隆迪派出了多期高级农业专家组。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技术实践等辛勤耕耘,2016年终于传出了大喜讯,中国农业专家在布隆迪试种中国杂交水稻获得大丰收,亩产达924公斤,创造了水稻单产历史,同时创下非洲水稻高产纪录。这真是一个大好消息,对解决布隆迪乃至非洲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周恩来等领导人与第一批援助非洲医疗队专家合影

1963年,中国正式向阿尔及利亚派遣援助医疗队,拉开了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序幕,而向布隆迪派遣医疗队是始于1987年。援布医疗队由青海省派出,至今已累计派出19批、共401人次。他们都是经过各单位精心挑选的骨干,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相当过硬。

30多年里,一批批医疗队员经过大约为期半年的基础法语、医学法语、外交礼仪、对外政策、安全防护保护等知识的培训后,肩负重托踏上征程。远离祖国和亲人,在条件艰苦、缺医少药的非洲地区,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群众开展医疗健康服务。

他们的到来填补了当地许多医疗空白,也极大地提高了布隆迪的医疗水平,得到布隆迪政府和人民的赞誉。

伴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青海省与布隆迪基特加省缔结为友好省份,医疗援助范围也由起初的1个点增加为3个点(即首都大王子医院、基特加省医院和穆朗维亚省医院),医疗队员由13名增加到29名,包括:内科、普外、骨科、泌尿、妇产科、眼科、耳鼻喉、超声、放射、针灸、口腔等专业。

首都的大王子医院是布隆迪全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医院,直属布国卫生部。因多年遭受内战、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布隆迪的经济长期处在困难状态,大王子医院虽然是首都医院,承载着全国中等以上疾病的治疗,但医疗环境和设备却是极其简陋,其余两个地处外省的医疗点的情况就可见一斑了,尤其是穆朗维亚省医院。

恩库伦齐扎总统与医疗队合影。图源:作者供图

穆省医院在离首都约50公里的一片山区,该地区海拔较高,气温不高,但常年干燥少雨。由于医院条件简陋,布隆迪本国的医护人员大都不愿意到这里工作,中国医疗队的入驻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福音,尤其是我们的医生技术高超,服务热情耐心,让他们备受感动。

医疗队居住地离医院不算很远,只是经常遭遇停电停水的困扰。医院自己有一台小型的柴油发电机,也仅能供急诊手术用。医疗队驻地是由当地电网供电,有时停电短的三五天,长的就是一个星期到十天左右,那时候没有充电宝等储电设备,大家每天靠点蜡烛照明。

用水就是大困难了,需要到20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沟去接水,手提肩挑抬回来。遇到干旱天水少,接满一桶水需要半天时间,下雨过后接回来的水是泥水,要等沉淀后才能用。大家都非常自觉注意节约每一滴水,首先保证做饭用水,个人洗漱水都舍不得倒掉。

恩库伦齐扎总统与医疗队员交谈。图源:作者供图

当地的季节分旱季和雨季,旱季缺水就如同家常便饭,男士们比较容易凑合,女同胞们困难就更多了。

有一次我去看望医疗队,正遇上当地停电停水,而且已经持续好几天了,队员们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听了他们的讲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我们使用大使援助基金购买了一辆皮卡车送给医院,并指定医院交给我医疗队用于运输饮用水和生活物资采购,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大困难。

我们的医疗队就是在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十分匮乏、任务非常艰巨的情况下,以布隆迪为家乡,视布隆迪人民为亲人,弘扬大爱,无私奉献。克服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短缺等困难,救死扶伤,成功开展了脑外、普外、妇产科、枪伤等医疗技术,曾为患者切除重达38公斤的腹腔肿瘤,被当地民众传为佳话。

医疗队还积极发挥我国传统医药、针灸以及中西医结合等诊疗方法,抢救治愈了诸多患者,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不少问题。

恩库伦齐扎总统为中国医疗队题词,右一为曾宪柒大使。图源:作者供图

为了鼓舞士气,也让布方领导人了解医疗队的艰苦处境,在一次活动中,我与恩库伦齐扎总统单独交谈时邀请他,在中国医疗队援布20周年之际,到我们的医疗队看看。

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并很快作了安排,于2007年6月13日由公共卫生部长、省长等官员陪同去看望医疗队全体队员。这在援布医疗队的历史上尚属第一次,队员们非常高兴,把驻地里里外外打扫整理了一遍,干干净净地迎接总统一行到来。

恩库伦齐扎到医院和医疗队驻地视察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中国医疗队来布20周年表示祝贺,并高度赞扬他们为布隆迪人民所做的宝贵贡献。他说,在布民族和解及国家重建的过程中,中国医生始终与布人民并肩作战,布人民深受感动。他还兴趣勃勃的为医疗队题词,与大家合影留念。

我们的医疗队在艰苦甚至危险的环境里,用精湛的技能和热忱的服务救死扶伤,不仅为当地人民解除病痛,同时也在布隆迪人民心中播撒友谊的种子。他们与当地民众相处和睦,深受民众的尊敬和爱戴,是名符其实的友谊使者。我对他们无私而又默默奉献的精神由衷敬佩,也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确保他们在异国他乡安全健康的做好工作,最后平安顺利地回到祖国。

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闭幕,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峰会刚结束,我就得到消息,中国政府决定将在3年内为非洲国家援助30所医院,其中包括为布隆迪建设一所综合性医院。

曾宪柒大使与恩库伦齐扎总统及部长们听取项目介绍。图源:作者供图

援布隆迪医院项目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项举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布传统友谊发展造福布隆迪人民的又一新证明。

经过双方商定,新医院地址确定在位于布隆迪西北部的穆邦达,距离首都布琼布拉不算太远。项目的设计考察于2007年12月份完成,中方经过地勘、设计方案外审、施工招标等前期准备后,很快派出项目实施小组。

2008年12月18日,布隆迪对外关系部长巴图姆布维拉与广东建工对外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宜忠签署援布穆邦达医院项目的施工合同,我和布对外关系部亚非司长菲利普、新闻司长卡利克斯等出席。

曾宪柒大使与恩库伦齐扎总统出席穆邦达医院开工仪式。图源:作者供图

2009年5月14日,举行隆重的医院建设开工仪式,布总统等几乎全体政要、驻布外交使节出席。仪式现场彩旗飘飘,人声鼎沸,鼓声震耳,穆邦达镇和周边的群众都早早赶来,载歌载舞,将仪式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我和恩库伦齐扎先后发表了讲话,广大民众对中国的无私举动报以一阵阵雷鸣般的热烈掌声。

我似乎已经看到2年后,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将矗立在首都的北边城市,这里以及周边的人民群众将永远尽享中非友谊、中布合作的成果。作为中国的外交使节站在讲台上,我的心里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中国政府援建的穆邦达医院。图源:作者供图

经过中布双方技术团队和工人的通力合作、紧张的施工,穆邦达医院终于在2011年初投入使用,是中国政府援非30所医院中最先完成的项目之一。

医院是一座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拥有床位100张,设十余个专业科室,包括门诊楼、医技楼、附属用房、化验室、手术室、放射造影室、病房等,是布医疗设施设备最先进、就医条件最好的综合性医院。

早在确定穆邦达医院这所中非合作论坛项下我援布重要项目时,在内部考虑中我就提出了将穆朗维亚医疗队迁入新医院的想法,并上报了国内主管部门。鉴于布隆迪的具体情况,国内很快就复电同意我们的建议。

我向布公共卫生部长作了通报,她很高兴并深深地感谢中国政府为布隆迪提供宝贵援助,同时提出希望保留穆朗维亚医疗队,另派一个新医疗队安排到新的医院里。包括后来见面的副总统和其他多位部长都向我提出一样的希望,我均按国内指示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他们也都表示了理解。

穆邦达医院定名为“中布友好医院”。随着新医院的启用,经受了战争冲突考验、长期超负荷诊治患者,吃尽了停电缺水、物资匮乏之苦的驻穆朗维亚的医疗队,整体转移入驻了这座崭新的、红色的外墙、四方四正、处处尽显中国风格美观的现代化医院。

只是因调任驻卢森堡大使,我已于2010年6月2日离开了布隆迪,在后来的通信、打电话和看照片里才分享了他们的喜悦。



我们在布工作期间,与各级官员和各界人士的交往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将对方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平等相待,坦诚交流,和睦相处。我们曾几次在大使馆设宴招待恩库伦齐扎总统全家。

一般来说,一国之君都比较谨慎,或者不好屈尊到一个大使家作客,但我们与总统的私人和工作关系可以说是比较不错的。一方面中国和布隆迪有很好的国家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使馆与总统官邸就一墙之隔,是好邻居。

记得第一次宴请时,总统的秘书、警卫人员当天上午、下午就来了几拨人,还带来了检测仪器,里里外外仔细地检查,菜单也详细地作了了解,看到我们的厨房、宴会厅、客厅都非常整洁干净,厨具、餐具也都经过严格的消毒杀菌,他们放心了。

到晚上7点半,总统夫妇带着4个孩子和几个贴身警卫,步行来到使馆的大使官邸,宴会从8点开始一直到近11点结束。我们准备的菜肴主要是中国的一些地方特色菜,有淮扬菜和鲁菜,也有麻辣重味的四川菜。席间,每上一道菜,我就给他们介绍,像讲故事一样,大人小孩吃得都非常开心,宴会自始至终一直洋溢着热烈、欢声笑语的气氛。

第二天,总统夫妇让勤务兵送来一大篮芒果、木瓜、鳄梨等新鲜水果表示感谢。后来不久,总统夫妇为了感谢,要在总统官邸设家宴回请我们夫妇。典礼局长告诉我,总统夫妇说大使和夫人想带几个助手来参加宴会都可以。

我们使馆加起来也就十几个人,大家出国一趟,特别是到非洲工作几年都不容易,有的是年轻人,有的是从外地选调来的,如果也能参加一次总统的家宴,那将是个好事,也可以说是一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我们把想法与总统夫人提出来,建议他们把我们全馆人员都请上。他们欣然答应了。对我们的馆员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荣誉,大家都很高兴。

曾宪柒大使夫妇与布隆迪总统夫妇共叙友谊。图源:作者供图

当天晚上,总统官邸里专门做了装饰,搭了一个露天大棚,里面摆满了鲜花和花篮,还请来了年轻的歌乐手演唱欢快的歌曲。整个晚宴气氛轻松愉快,宾主尽情畅饮畅谈。

恩库伦齐扎说,他们很崇拜毛泽东,还饶有兴趣的跟我们谈起他们在深山里打游击时,学习和运用的就是毛主席的游击战理论和战术。恩库伦齐扎说他敬佩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感谢中国在布隆迪援建了水电站、公路、医院、高等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小学、派遣医疗队。

他说,布隆迪人民不相信西方人说的,中国援助非洲是要掠夺非洲的资源能源。因为布隆迪没有什么资源能源,而且中国的帮助不附带政治条件,真心帮助布隆迪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西方人倒是来把布隆迪的陆地和坦噶尼喀湖上面、地下都勘察过了,但却带走了全部勘察资料,估计就得等到他们要开采我们的石油和天然气才拿出来了。

最后总统一家又热情豪爽,兴趣勃勃地与我们大家拍照留影,留下美好的记忆。

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办公楼。图源:作者供图

我离开布隆迪已有十年时间,但脑海里总是经常想起在这个美丽的“千山之国”度过的美好时光。

2020年6月9日我在新闻中看到一条让我极度震惊的消息:“非洲中东部国家布隆迪政府发表紧急声明称,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8日发生心脏骤停后,在卡鲁济省一所医院意外去世,终年55岁。6日下午,他曾在恩戈齐省观看排球比赛,晚间感觉不适,被送往相邻的卡鲁济省就医,翌日病情好转,但8日上午突然恶化,经过抢救无效。”

太突然了,屏住呼吸看完这条消息和有关报道,我沉默了许久,恩库伦齐扎的形象一直浮现在眼前。

他连任总统3届、领导本国长达15年,原本要在两个月之后结束任期,将国家最高权柄交给继任者,但命运却安排他善终未能完全如愿。恩库伦齐扎生前对中国友好,在其执政后,中布两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经贸合作也不断加深。

他曾多次访华,2006年11月途经和参访广州、深圳,正式访问贵州,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访问了我的家乡广西;2014年8月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曾两次与习近平主席单独会见。

皮埃尔·恩库伦齐扎

恩库伦齐扎称布隆迪视中国为兄弟,中布两国的合作“堪称典范”。他说长期以来,中国是全世界特别是布隆迪“可信赖和优先的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个人的名义,对恩库伦齐扎逝世致唁电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其亲属和布隆迪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



恩库伦齐扎总统生前致力于促进中布传统友好和政治互信,为中布“全天候”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的逝世不仅是布隆迪人民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布友好事业的重大损失。中方珍视中布两国“全天候”友谊,愿继续同布方携手努力,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作为前任中国大使,我为布隆迪失去这位温和、善良、勤奋的总统而心感遗憾,愿恩库伦齐扎一路走好。

布隆迪用上中国造的红绿灯,行人在首都布琼布拉过马路。

相知不分远近,万里均可视为邻。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吸引力。中国与非洲始终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中非虽然远隔重洋,联结彼此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各自的美好梦想。

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非洲人民也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布隆迪一直同中国相向而行、携手并进。互相支持、友好合作的关系日益变得牢不可破。两度在布隆迪常驻工作,我亲身感受到了已经扎根于双方民众心中的深厚情谊。